2024 年,我国合法登记的新人仅 610.6 万对,这一数字低得刺眼 —— 较上一年下跌超 20%。曾几何时,我国年结婚对数能轻松突破千万,如今却仅 600 万出头,如此剧烈的下滑让诸多行业陷入寒冬。婚庆公司、房地产商、家装家具企业首当其冲,经营惨淡已成常态。毕竟结婚人数骤减,叠加不少新人省去婚礼环节,酒店婚宴、婚庆服务早已是 “狼多肉少”;而结婚本是购房、装修的重要驱动力,婚恋意愿低迷直接拉低购房需求股票杠杆100倍,这也是近两年来房子难卖的重要原因。
结婚人数下滑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。不结婚,生育自然更无从谈起 —— 即便已婚新人也未必立刻生育,未婚群体更难贡献新生儿,这使得近两年来新出生人口持续走低。背后的核心症结,在于年轻人婚恋观念的转变:不少男性不愿再做 “舔狗”,女性也对婚姻持谨慎态度,连情人节等节日的消费都格外冷清。这种集体性的婚恋冷淡,正在向更多行业蔓延,形成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。
展开剩余40%这早已不是单纯的婚恋问题,而是关乎经济雪球能否持续滚动的关键。婚姻关联着消费、生育、人口结构等多重经济变量,一旦结婚率持续低迷,从母婴用品到教育服务,从家电零售到房产交易,都会陷入需求萎缩的困境。好在国家已出台重磅政策:每个孩子每年 3600 元的育儿补贴覆盖所有孩次,未来还将推进学前教育免费。这些举措直指养育成本高的痛点,为年轻人婚恋生育卸下部分负担。
鼓励婚恋生育,终究需要年轻人主动迈出脚步。当经济压力减轻、社会环境更友好,或许会有更多人愿意携手步入婚姻股票杠杆100倍,共享生活、生儿育女,最终安享天伦之乐。这个 610.6 万的数字,千万不能再跌下去了 —— 它不仅是一个统计数据,更承载着经济活力与社会未来的温度。
发布于:北京市